布袋的漁產
 
概說布袋漁產
  布袋是本縣臨海的兩個鄉鎮之一,漁產品更是布袋除了鹽之外,更為一般人津津樂道的重要物產。 布袋的漁產品,主要可分為沿海漁獲和養殖水產兩大部份;豐富的魚蝦海產,不僅成為食客嘗鮮的天堂,連帶興起了漁產加工業,其加工品質更是聞名全省,其中以鮮美可口的虱目魚丸、烏魚加工品最為人津津樂道。在海埔新生地入口的 觀光漁市,更可見豐軸的布袋水產品。
觀光漁市
   名聞遐邇的布袋觀光漁市,每天中午過後時分,大批購漁貨的人潮逐漸湧入平靜的小鎮,讓原本寧靜的小漁村頓時醒了起來。而假日時,由遊覽車、小轎車載進的大量遊客,大排長龍的隊伍湧進入漁市的街道;而市場內攤販的招呼聲、遊客討價聲,交織成為布袋鎮最喜悅的景緻。

蘇銀添/攝

蘇銀添/攝
  布袋的漁產品,主要可分為沿海漁獲和養殖水產兩大部份,近年來沿海漁穫量較少;養殖水產方面,主要是港口的牡蠣 步上港口的長堤,可見港口周遭沿海密集的蚵棚、一串串蚵架,養蚵人家乘著膠筏在海上架網、採收,以及載滿肥美牡蠣的膠筏翦影,而 魚塭則主要以的鰻 魚 、吳郭魚(台灣鯛)、蝦和虱目魚為大宗。
  進入布袋鎮,當看到布袋地標-鹽山及魚蟹銅雕時,順著前方的道路直到,在加油站右轉後,直行即可到達布袋漁港;而看到左前方一個舊水塔時,上頭寫著「嘉義區漁會直銷中心」,再過「布新橋」之後,左邊即為漁貨拍賣場及觀光漁市。

蘇銀添/攝
虱目魚

蘇銀添/攝
  布袋沿海的濕地因為土質過於鹹化,並不適合耕作,因此成為養殖魚塭的最佳用地。早在明鄭時期,大批遷移台灣的居民,當時就利用沿海常見的虱目魚苗進行放養;到了道光年間,又在沿海地區堆積海埔鹽地,又濕又鹹的新生地上,居民們只能將其開闢為魚塭,因而養殖業在台灣逐漸興盛。
  虱目魚一年放養兩次,是養殖效益高、成本回收快的養殖魚類,但因為虱目魚天性耐熱卻不耐冷的特性,每年寒流來襲時,都會造成大量魚隻死亡,讓漁民朋友損失慘重。一般來說,當氣溫低於九度以下時,虱目魚就會死亡,因此,養殖戶會在魚塭四周搭以帳蓬或是覆以茅草、甘蔗葉等防風裝置,以減緩寒流的威力。

蘇銀添/攝

蘇銀添/攝
  捕捉虱目魚前,漁民會先在岸邊嚷叫並用竹竿驚擾水中的魚兒,主要是讓魚隻受到驚嚇後,將肚內的食物以及排泄物全部排出,如此一來,虱目魚在運送的過程中較不易腐敗。之後,就由幾個漁民下水牽拖網子,由岸邊慢慢移動,一直到所有的人都聚集在岸邊時,以接力的方式將魚拉起,這過程稱之為「拎魚」。
蚵田
  布袋養蚵的技術,主要是當年隨福建省東石、白沙、岑兜等地的唐山移民,引進至布袋嘴的。隨著時代的不斷推衍,從日治時代至今,布袋養蚵的技術也不斷的改良進步中。

蘇銀添/攝

蕭淳元/攝
  光復初期,「殼蚵」及「石仔枝」為布袋主要的養蚵方式;到了40年代、50年代,布袋則分別改採「站棚垂吊式」以及「站棚平掛式」的養蚵方式。60年代,布袋居民經過不斷的改良與創新,成功的發明了「外海浮棚垂吊式」的養蚵方式,不但突破了當前養蚵技術的重大瓶頸,更是將布袋的養蚵面積、數量及獲利大幅提升,使蚵民的生活得到相當的改善。
  目前在布袋鎮龍宮溪的出海口,海埔新生地以南到好美寮潟湖一帶,都是布袋鎮得天獨厚的養蚵天堂。在這片遼闊的內海淺灘中,除了預留的漁船行走水道外,一排排站立的蚵棚佈滿整片內海淺灘上,若適逢退潮時間,遊客則可見吊掛在蚵棚上的牡蠣。

蘇銀添/攝
     
資料來源:嘉義縣布袋鎮永安國小
 

 

 
簡介資訊
觀光漁市
蕭淳元老師製
虱目魚
蕭淳元老師製
蚵田
蕭淳元老師製
學習單
創意小廚師
布新國小製作
營養的海鮮
布新國小製作
養蚵人家
布新國小製作
參觀漁市
張淑雅老師製作
蚵的身世
蕭淳元老師製作
細說魚身
張淑雅老師製作
逛魚市
新岑國小製作
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