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靖皮影戲
 
     

   中國皮影戲起源於何時,因文獻不足,無法確知。可確定的是最遲在北宋 時,中國影戲已極成熟,南宋杭州甚至有 「繪革社 」的影戲組織出現。皮影戲表演是藉著一面影窗,利用燈光照射原理和平面映象來表現,將紙偶或皮偶影射出來,配合音樂、唱白來表演戲劇故事。

  台灣至少在清代中葉以前,已有皮影戲的流傳,俗稱皮猴戲或皮戲,所唱戲曲音樂概稱「潮調」,一直流傳於高雄和屏東地區的農村當中。

   取材於中國時報民國八十二年七月八日 21版 江武昌撰稿

   安靖國小校長洪振昌表示,該校皮影劇團八十五年 在前任校長張清池及吳通盛老師精心擘畫下成立,延聘彰化縣線西鄉 黃興武老師 指導,使皮影戲成為該校的特色,是嘉縣唯一皮影劇團。
皮影設計概說
方向性:皮影戲是我國傳統戲劇。和布偶戲傀儡戲並列為三大偶戲。皮影是採平面設計 ,一定要考慮其面部和身體的方向性。傳統設計的皮影戲偶大多採單眼側體 的設計方式,但現代皮影有部份戲偶已由傳統的單眼側體被更改為七分面的設計,以便得到較大的戲劇視覺效果。
素材:傳統皮影之主要製作素材為獸皮,現代皮影則以紙張 或塑膠板作為創作體材。而紙張一般為細卡紙取得容易,可是相對的它也有透光性不良以及強度不足的困擾,可以市售的透明漆在戲偶上色完成後,支節組裝前噴灑之,使其呈半透光狀態。
關節設計:皮偶各部相結合處就是關節 ,對於關節的設計請務必運用圓的觀 念,因為皮偶在運動的狀態下如果兩關節沒有採共圓心的設計,則影像將呈現關節產生缺口的現象。
連結:傳統皮影完全是以針線做縫合結連的工具,現代皮影也有部份仍採用針線做結合工具;另外亦有以卯釘結合的,專利膠扣結合的。

裝桿:戲偶的舉手投足全賴於操縱桿的運用,一個戲偶通常裝置兩隻操縱桿,於特殊效果或多人操控的狀況下才有多桿的裝置。傳統皮影的操縱桿多以竹桿為控制桿,直接穿連在戲偶上。現代皮影則以紙釘作為基礎,在以竹筷作結連,亦可用專利操縱桿做改善。

取材自黃興武老師皮影戲概說

資料提供:嘉義縣梅山鄉安靖國小
     
 

 

簡介資訊
學習單
學習單下載
王明里老師製作
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