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護我們的家鄉
 
港墘村
   港墘村在三百多年前,由頂厝陳姓第六房人家,跟隨延平郡王鄭成功來台開墾,開墾區域遼闊寬廣,逐步形成村落。現在的港墘主要分為頂厝和下厝,下厝又細分為林投內、頂車路、下車路和竹圍尾。村民主要的姓氏為陳、湯、林、辜等姓。港墘南方原有個港口稱為「紅毛港」,村落即位在港口北邊,「港墘」因此成為村名。
蔦松村
   蔦松早期的先民大多來自福建省漳州府,從東石港溯朴子溪進入內陸發展出三大部落。其中有一余氏祖先看上「蔦松王」的舊廟周圍,認為樹多涼爽,就落腳於舊廟,在此繁衍子孫。另一許姓先民,二百餘年前帶族人來台開墾,當地庄前有一湖泊,因為需要與大湖爭地,族人填土闢地逐漸形成一個聚落,因為部份族人所在位置屬於湖中,乃取名為「湖底」。另一聚落則為船仔頭,目前仍保持著十分完整、純樸的三合院景觀。
圍潭村
   圍潭村分為「雙連潭」和「新厝仔」兩個村落,雙連潭庄原鄰海埔村東側的朴子溪畔,初成部落時因鄰朴子溪被稱為「溪邊厝」,至於「雙連潭」地名由來,有人認為因左右各有一明潭與村莊相連,居民以蔡、柯兩姓居多。光緒初年因山洪侵襲,朴子溪沖毀雙連潭,村民只得無奈遷移,部份遷移至今圍子內南方重建家園,稱為「新厝仔」,另外的居民則移往海埔村東南方,則今五甲圍堤防外,仍沿用雙連潭舊地名。但民國九年夏季接連遭遇三次洪水,全村十二戶再遷至現址新厝仔南邊。
洲仔村
  洲仔村舊名是「洲仔底」,位於臥龍港畔,也就是現在荷苞嶼大排水畔,三百餘年來,在目前的堤防尚未興建完成之前,淹水可以說是司空見慣的事,所以叫做洲仔底。洲仔村地理上區分為頂寮、中寮、下寮和西港仔四個部落,代天府所在地正好位於中心點,因此叫做中寮;而頂寮、下寮其實都是緊鄰在一起。
港墘國小:陳淑惠老師整理
     
嘉義縣東石鄉港漧國小提供
 
 
簡介資訊
學習單
認識家鄉
陳淑惠老師設計

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