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ahosa新美村
 
新美(niahosa)的由來
   新美之義為新的部落,為日據時代日本人所命名,但據族人的說法,正確應為「尼雅后薩」,原有 5個部落,約為目前5個鄰里所在地,統稱Niahosa。循著百年芒果樹約略可以找到原始部落的遺址。
   阿里山鄉原屬台南州嘉義郡,新美則原為日本人的牧場,日人派里佳村民來此牧養,里佳到新美雖然只隔座山,但對當時來往的村里民而言,是一段艱苦又遙遠的路程。民國 34年族人高一生先生便提出南遷的建議,民國35年陸續有族人遷移定居新美,所以新美的居民大部份由里佳遷移的,只有少部分從特富野來的。而新美當時是一片草原且適逢乾旱,居民只能以少許地瓜裹腹,野菜野芒果維生,但仍胼手胝足克服萬難打造新美家園。
   新美位阿里山鄉嘉 129公路為對外主要聯絡道路,往北經山美接台18省道,往南可達高雄三民鄉,交通便利順暢,社區備有民宿,原住民傳統風味餐及各種新鮮高山蔬果可品嘗,社區更擁有阿里山鄉第一座原住民旅客服務中心,只要您點選我們的網站您就可以漫步在Niahosa。而阿里山鄉唯一在做傳統服飾編織也在新美,我們擁有頗具規模的工藝館以及老師現場編織教學,在這您可以DIY手工藝品,自戴或送人皆適宜。
新美(niahosa)的自然生態
  曾文溪上游新美河段:曾文溪發源於嘉義縣阿里山鄉是曾文水庫主要水源,因地形陡峭溪水下蝕力量強勁,沿岸留下許多「河階」地,是農人耕種的好地方。
  達谷布亞努溪:達谷布亞努溪是曾文溪的支流,水源充沛水質純淨是新美村的主要水源,溪谷中處處巨石堆疊是典型河川上游的型態,整條溪流生態非常豐富,現在又規劃了二條森林浴步道,進行自然領域教學方便又安全。
  達谷布亞努溪河岸邊:這處的地層有不同的厚度,每一層的堅硬層度也不相同,更可貴的是道路的上方、下方地層一致而且非常清楚,是一處最好的地層教室。
   咬人狗:咬人狗是蕁麻科常綠喬木,主要生長在八百公尺以下山區,葉片約 20-30 公分寬寬大大的。咬人狗雖然是有毒植物,但是野外的咬人狗大都有一層樓之高(約三公尺),我們通常沒有機會碰到它的葉子,所以不用害怕。
  穿山甲:穿山甲屬保育類動物,身上布滿鱗片,體長約 40-60 公分,體重可達 3-6 公斤,穿山甲通常是晚上活動,食物以白蟻螞蟻為主,以舌頭舔取吞食,舌頭身長可達 20 公分。
  人面蜘蛛:人面蜘蛛因背部有人面圖紋而得名,這種蜘蛛體型約有一個手掌大,所織的網寬度可達 2 公尺,又因為它不容易受驚嚇,所以可以很清楚的觀察其覓食及活動過程。
   這是一處天然泉水,相傳在荷蘭人治台的年代,曾經有一個荷蘭人路經本部落,遭到族人的圍捕,這名荷蘭人逃到泉水邊喝了泉水之後體力倍增逃得無影無蹤,從此這處泉水就稱為荷蘭水。
   新美村有一處山區難得一見的廣闊平原,地名叫做「尼雅后薩」,意思是「古老的部落」,相傳一百多年前「達谷布亞努族」的族人(已經滅亡)曾經在這裡建立一個大部落,人口達到二、三萬人之多。
   傳說中的達谷布亞努族人他們喜歡在住家附近種芒果樹,所以他們住過的地方通常會留下很大顆的芒果樹,後來這裡經過鄒族人多年的開墾,現在只留下幾棵,算是達谷布亞努族最後的紀念碑。
   這些不起眼的石頭是農人整地時丟棄堆積而成的,它們可是考古學家眼中的寶貝,因為考古學家們要判斷一個地方有沒有開挖的價值,就是要先在這種石頭堆中尋找古代石器的蹤跡來作為判斷的依據。
   台中自然科學博物館的考古學家在新美這個傳說中的古老部落的所在地挖掘出保存完整的石棺,石棺長約 80 公分,寬約 60 公分,從石棺的大小研判當時的人應該是採「曲肢葬」。
新美(niahosa)的產業文化
   山蘇為鐵角科多年生草本蕨類植物;生性強健,著生於山林原野裡,其嫩葉青脆適於食用的野生植物,頗受消費者喜愛;近年來已有不少人自山中將山蘇移植到住家附近採摘嫩葉出售,亦是一項收入。
   石篙筍:產於阿里山鄉各部落,屬散生竹類;石篙筍屬軟質纖維與一般竹筍不 同,且本身肉質多含豐富軟性鈣質,筍肉香脆可口;阿里山地區所有竹類中產量位居第一。新興農業未進入山區前,往往是衡量農民經濟水準的重要指標。
   孟宗竹:是散生竹類中屬較大的一種,桿面平滑,節多且低、肉厚、表皮堅韌易劈裂,居民經常取之,去除竹肉,將竹皮做為編製各式藝品或實用的器具。
  桂竹:屬散生竹,地下莖橫佈,表皮為深綠色,材質細緻堅韌,富彈性,是編織的上等材料;出名的竹筒飯就必須用桂竹,因為唯獨桂竹內部有一層白膜,可包住米飯;早期原住民上山工作或打獵數日,均以此做為便當,可存放一星期左右。
   梅子果實含有許多礦物質,屬於生理鹼性之食品,對人體具有不少驚人的功效,自古以來被視為天然的健康食品;新美村居民,早期也有很多人種植梅子;採收季節由中盤商來收購,但價錢被剝削一大半,收入不多;現今唯有加以研發加工,提高其經濟價值,亦為村民的重要收入之一。
  多生長在高海拔山區的原始林內,是獨特的藤蔓植物,藉由氣根攀附樹幹或岩石生長,是民間消暑(脂)解渴聖品,成為高經濟作物。由於原始林木都十分高大,採摘頗具危險性,近年來已研發人工栽培。
  由本社區對早期傳統服飾投注心力研究探討的,石春華老師教導製作,從傳統服飾製作至今的改良服飾及其他實用的成品,村裡的婦女都認真學習,至今也已逐漸成為她們的收入之一。
   傳統上鄒族人擅狩獵,山豬即為其中獵物之一。山豬肉風味特佳;山豬牙可製作環狀臂飾,盛裝時戴在上臂,是種榮譽,表示英雄的象徵。
   傳統竹藤編:鄒族傳統的搬運全用人力,其負重器具主要有背簍、網袋、背架、背筒,均以藤皮及竹子編製成;又原始之餐具除了麻竹製作外,也有藤編之肉籩及飯籩。如今,竹藤編朝向多樣化的風格創新發展。
     
資料來源:嘉義縣阿里山鄉新美國小